:::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English
  • 字級大小
:::
將資訊分享到Facebook 將資訊以Email轉寄 彈窗列印設定
周邊環境
北門(承恩門)
  • 北門(承恩門)

  •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博愛路交叉口
  • 臺北古城有一共有5個城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北門(承恩門),是清光緒年代,劉銘傳時期所建造,鼓勵商人在臺北城內,投資興建房舍,形成街道,活絡發展 臺北府城之北門又稱承恩門,是早期城內通往大稻埕一帶的主要孔道。門有2層高,城樓採用厚實牆體圍起的封閉形式,宛如一座堅固的堡壘,2樓前後只留方形和圓形窗洞,便於監視防禦。北門在初建時與東門相同也有外郭,俗稱甕城,上有橫額題:「巖疆鎖鑰」,可惜在日據時期拆除,今已移至北門之前方空地,供人參觀。近年建設規劃中原要被拆除的北門,隨著保存文化遺產的觀念興起,於是原樣留下了北門古蹟,北門成為5門當中,唯一以清代風貌保留的古城門,是臺北最珍貴的國定古蹟之一,也由於早期具有的防禦功能,成為國防的歷史見證
 大稻埕碼頭
  • 大稻埕碼頭

  • 臺北市大同區環河北路一段
  • 大稻埕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因萬華(艋舺)同安人發生激烈的械鬥,造成族人移至大稻埕定居,開始大稻埕淡水河旁商店和房屋的興建,淡水港開放後,大稻埕在劉銘傳的治理下成為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布料為主要貿易交易,當時的延平北路及貴德街一帶便是商業活動的重心,也讓大稻埕早年的歷史多采多姿、令人回味。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現今五號水門處(環河北路、民生西路口)。大稻埕的發展歷史,與大稻埕碼頭有著密切的關係,淡水開港通商,外商洋行紛紛到此開設商號,促成大稻埕往後的繁華。現今雖然碼頭功能不復當年,但已轉型為民眾休閒遊憩的去處。
台北霞海城隍廟
  • 台北霞海城隍廟

  • 臺北市迪化街一段61號
  • 是內政部核定的三級古蹟,與慈聖宮,法主公廟合稱大稻埕的三大廟宇。霞海城隍廟原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居民的守護神,清朝康熙元年,御賜臨海門匾額。而因下店鄉又名霞城,而祖廟又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所以渡海來臺以後便稱為臺北霞海城隍。除了城隍爺之外,最吸引遊客的,莫過於拜月老,每年帶著禮餅來答謝者超過6000對,而其中最搶手的就是馭夫鞋(又名幸福鞋),是臺北市有名的「愛情御守」,平均每年到霞海城隍廟「求鞋」民眾更超過200對家庭。相傳城隍爺和城隍夫人相差約70歲,「老夫疼少妻」下,民間深信這對「神仙伴侶」可為家庭帶來幸福,造就了「馭夫鞋」的由來。
永樂布業商場
  • 永樂布業商場

  • 臺北市迪化街一段21號
  • 「永樂布業商場」最早成立於西元一九O八年的日治時期,當時該地區日治時期稱為「永樂町」,與太平町(今延平北路)、港町(今貴德街)並列為大稻埕地區南北三條主要幹道。由於十九世紀中臺灣開港通商,大稻埕商圈已經是商賈雲集,貿易相當熱絡,於是日本人在大稻埕碼頭附近成立「公設永樂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此即「永樂布業商場」之前身。當初該性質為販賣飲食小吃的小賣市場,但是因為船舶也會帶來民生必需品的棉、麻、綢、緞等布料,加上臺灣本身不產棉花也沒有蠶絲,因此在大稻埕碼頭附近逐漸形成布市,此地區遂成為北臺灣布料的集中批發和零售市場。而當時布市的範圍還包括向外延伸的迪化街、西寧北路靠民生西路段、塔城街、南京西路和貴德街等。
陳天來故居
  • 陳天來故居

  • 臺北市貴德街73號
  • 大稻埕早期為全臺最繁華的都會之一,貴德街更「因茶而貴」。從事茶葉貿易的商賈,很多都成為富人,陳天來就是其中一位。陳天來創立錦記茶行,並投資經營娛樂事業如蓬萊閣、第一劇場、永樂座……等。陳天來故居即是昔日的「錦記茶行」,這棟仿巴洛克風格的3層樓建築物興建於西元1920年,1樓為交易空間,2樓為茶商招待所,3樓為住家之用,外觀氣派、歐式風格,建築體分為中央主體與兩側衛塔,主體上有垂花、拖架等裝飾,還有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結構,十足浪漫情調。過去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會品茗、遠眺淡水河碼頭的招待所,名聞遐邇;後方並有私人花園毗鄰港仔溝(今西寧北路),是大稻埕20世紀上半葉風華歲月的重要見證。2006年公告為市定古蹟。
李春生紀念教堂
  • 李春生紀念教堂

  • 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44號
  • 李春生是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他幫助英商經營臺灣北部茶葉產銷,成效甚佳,被稱為「臺灣茶葉之父」,是外銷臺灣茶到歐美各地的先驅者。因為他本身是基督徒、也是當地知名富商,常出面為外商與本地居民協調並解決糾紛,讓事情圓滿落幕,且為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望。除此之外,在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時,他亦有不少的貢獻。由後代捐建的李春生紀念教堂,即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的商人。
    這棟2層樓的建築,位在貴德街上,這裡在清末是外國人居住的地區,富商、洋行聚集,是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因為在淡水河邊,河水經常氾濫成災,所以這裡的房屋地基比一般高。雖已重新翻修過建築的外部面磚,但其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耳窗為眼睛。此建築樣式為臺北市僅有,十分具有特色。
西門町徒步區
  • 西門町徒步區

  • 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西門町
  • 西門町之名來自日據時代,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臺北城內,西門外的這塊地方就是他們的主要休憩場所。早期這裡就以電影院為最主要的商業活動,後來陸續有百貨業及其他娛樂場所的進駐。1961年中華商場完工後,西門町還一度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娛樂中心。經過民國80年代的沉寂,西門町在捷運帶動與政府的規劃下,搖身一變成了臺北市第一條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徒步區。每逢假日這兒總是人潮不斷,把騎樓與街道擠得水洩不通。無論吃的、用的、穿的、玩的,各種流行時尚、新奇有趣的商品,這裡應有盡有,可說是臺北最熱鬧的街道。不但是青少年文化與街頭表演的聚集地,也是青少年盛裝約會的地點。武昌街旁邊的美國街,則充滿了美式風格的嘻哈服飾與個性行頭、塗鴉創作,為臺北畫上了異國的妝扮。
寧夏觀光夜市
  • 寧夏觀光夜市

  • 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位於南京西路與民生西路間)
  • 近期以「千歲宴」打響國際名聲, 且獲得眾多美食雜誌和網路爭相報導的寧夏夜市,包含民生西路、南京西路與重慶北路中間的路段,以臺灣傳統小吃為主,其中以大同區圓環附近令人懷念的古早味,最讓老臺北人津津樂道。夜市首先將人車分道,方便民眾吃飯與購物,貼心的服務,也是吸引大家來這裡消費的原因。寧夏夜市的小吃充滿濃濃的臺灣味,香噴噴的滷肉飯和雞肉飯、清甜鮮美的蚵仔煎和大腸蚵仔麵線、現炒入味的沙茶牛肉、滋補養顏的豬肝湯、來自府城的臺南碗粿、沙拉魚卵、吳郭魚湯等等,都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夜市另一邊的攤販,以新奇好玩的雜貨和玩具為主,販售的商品頗具流行感,價格不貴,在飽嚐美食之餘,不妨也來走走逛逛。
有記名茶
  • 有記名茶

  • 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位於南京西路與民生西路間)
  • 有記名茶創立於1890年,源於福建安溪,來臺後奠基臺北茶鄉大稻埕。1997年逐步轉型為文化產業後,開放傳統製茶工廠,保留古老炭焙間,並將二樓女工揀茶區改裝為藝文空間,讓新一代回味臺茶外銷場景,同時也吸引國際友人對臺茶文化有更深的探索,在這裡,是一種百年茶文化的展現。
波麗路西餐廳
  • 波麗路西餐廳

  • 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位於南京西路與民生西路間)
  • 波麗路餐廳,為臺灣現今僅存最具歷史的西餐廳,成立於西元1934年,是國人生活西化的重要見證。1947年由畫家顏雲連設計改裝,建築為呈現本土日治時期現代風格。創辦人廖水來以對藝術、音樂的喜愛,因此餐廳以法國名作曲家拉威爾一首圓舞曲『BOLERO』作為店名,同時以擁有臺灣第一流的音樂設備、播放進口古典音樂作為廣告,在物質貧乏的年代,吸引無數文人雅士、政商名流前往,而來波麗路『聽音樂、論時事』頓時成為當時臺北人流行時尚指標之一,於2006年公告為歷史建築。